今年七月,格主有幸參予採訪秋山老師的工作,與可愛的秋山老師一起渡過愉快的下午。秋山老師跟我們分享了現代管樂的發展、日本管樂的成功經驗,以及他個人的人生歷程,格主覺得受益良多哩!獲得雜誌社的許可,特將文章轉載到部落格上,而且多了一些沒有曝光過的私房照喔!

 

【原文刊載於MUZIK雜誌九月號】

活力十足的秋山紀夫老師滿頭白髮,卻以輕盈腳步登上位於二樓的咖啡廳,今年八十一歲的秋山紀夫,依然活力十足,經常獨自旅行,前往世界各地推動他熱愛的管樂音樂,談起管樂就開心地像個孩子,眼神閃閃發亮。趁著秋山先生為明年於嘉義舉辦的世界管樂年會籌備會來台期間,特地請忙碌的秋山先生空出一個下午,聊聊管樂的過去與未來。

現代管樂團發展史

有「臺灣管樂之父」美稱的秋山紀夫,於世界管樂界是舉足輕重的人物。他不僅是世界管樂協會(World Association for Symphonic Bands and Ensembles, WASBE)終身名譽會員,也是亞太管樂協會(Asia Pacific Band Directors Association, APBDA)發起人及榮譽會長以及日本管樂協會(Japan Band Directors Association, JBA)榮譽會長,對於亞洲管樂的推行,不遺餘力。問及如何在歐美主導的管樂壇衝鋒陷陣,獲得極佳的讚賞與成績,秋山先生笑著說:「我交了很多好朋友。」

現代管樂團的發展史,要追溯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。原本屬於王室所有的樂團樂隊,於大革命後被迫全部解散,許多音樂家丟了飯碗。此時歐洲各國紛紛邀請音樂家前去工作,間接讓各樂團編制逐漸擴增。其中,由著名法籍作曲家哥謝克(François-Joseph Gossec, 1734~1829)協助成立,後並擔任指揮的國民自衛隊軍樂團(Corps De Musique de la Garde Nationale),將近六十人的編制,為現代管樂團的前身。

雖說現代管樂團脫胎於軍樂隊,但因為各地區的需求及條件有所不同,管樂團的發展逐漸分歧,同時開始脫離軍隊。十九世紀,盛產煤礦的英國發展出「礦工樂隊」,主要由礦區礦工組成,但多為銅管重奏形式,屬自娛娛人的樂隊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則有「進行曲之王」蘇沙(John Philip Sousa, 1854~1932)組織以「商業演出」為目的之管樂團,專門於各大博覽會、展覽館演奏,為樂團與樂手賺進大把鈔票。歐美管樂發展的分歧,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,更為明顯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自美軍樂隊退伍的士官,紛紛於各級學校成立管樂隊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有同樣的現象,加速各地的學校樂團的成長,奠定現今美國各級學校皆有管樂團的基礎。然而,歐洲至今學校管樂團都屬少見,愛樂人士多是以城鎮為單位組成樂團。

藉由中日文相通的漢字,秋山老師習慣邊寫邊說明。日本的管樂發展,幾乎是循著美國的模式。1869年海軍樂隊成立,為日本成立有史以來第一支管樂隊。1920年代,不少日本企業主出訪英美,見識到礦工樂隊以及商業樂團,返日後興起企業樂團的風氣,彼時最有名的當是三越少年音樂隊以及日立礦山音樂隊。然而,日本的音樂教育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,只著重於歌唱教學,少有器樂演奏訓練。

日本管樂團發展的幕後推手

秋山先生一生的際遇,幾乎是日本管樂發展史的縮影。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秋山先生,其求學過程中並不曾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,僅曾於工專就學時期參加管樂隊,擔任短號手。二戰期間,東京居民多往鄉間疏散。當時秋山家的鄰居藏有非常多的45轉黑膠唱片,其中有許多鋼琴獨奏的錄音。年輕的秋山初次聽到蕭邦的鋼琴作品,大受感動,之後經常前去拜訪聆聽,更進而開始學習彈奏鋼琴。但萬萬沒想到,這段際遇成了扭轉秋山未來人生的關鍵。

1945年自工專畢業後,秋山任職於陸軍技術中心,從事「本行」的工業技術研究工作。戰後,陸軍技術中心解散,全體研究員轉往鐵道技術研究中心工作,秋山維持白天上班,晚上學琴的規律生活。當時極度缺乏音樂教師,曾教過秋山的小學老師聽聞他會彈琴,加上工專時期的管樂隊經驗,極力邀請秋山轉任中學音樂教師。當時秋山任教之櫻木中學校長熱愛體育,規定朝會時全校一起做早操。因此,為了有適合的早操音樂,校長同意秋山成立管樂隊。1951年,秋山前往任教的第二年,櫻木中學有了日本埼玉縣第一個管樂隊。隔年,在秋山帶領下,成軍一年的櫻木中學管樂隊一舉拿下全日本管樂大賽(All Japan Band Competition)關東區冠軍!

為求精進,秋山開始白天當老師,晚上到武藏野大學進修的日子。後來在地區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,前往日本頂尖的東京藝術大學進修。然而,日本當時管樂教育觀念甚為保守,不甚滿足的秋山先生努力尋求機會,終於得以前往美國學習。1963年,日本尚未開放國民自由旅行時,秋山提起行囊,先赴紐約,於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校進修,再轉往伊士曼音樂院(Eastman School of Music)見習。旅美一年期間,秋山著重的並不是個人演奏技巧的精進,而是拼命學習美國的管樂教學法,並前去拜訪許多知名管樂團,如顧德曼樂團(Goldman Band)、海軍樂隊(US Marine Band)、密西根大學(University of Michigan)學校樂團等,因而結識諸多管樂重要人士。隔年,秋山再度遠航,前往歐洲,此行則是將重點擺在整個音樂產業的連結,包含樂器公司、樂譜出版商等等。秋山老師說話時,表情與肢體非常豐富

秋山兩度出海取經,為日本管樂界帶來重大革新。先是由美國引進全新音樂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概念,接著向日本國內介紹許多新的管樂合奏曲目,並陸續邀請諸多歐美管樂大老赴日舉辦講座及研習,大大推動日本國內的管樂風氣。最後,結合樂器廠商以及樂譜商的力量,開始舉辦定期研習營,其中最知名的即為由樂器大廠YAMAHA全力協助的日本管樂研習營(Japan Band Clinic)。為期三天的研習營,安排有音樂教育、樂器講座、合奏教學等等眾多課程,以及來自日本各地的樂團演出,為日本音樂教育者不能錯過的集會。在環環相扣的組織及活動中,日本現有多達六千多個初中管樂團,三千多高中管樂團。大學樂團也有一百多個。最驚人的是,全國擁有超過一千多個由社會人士組成的社區樂團。管樂風氣之盛,間接大幅提升樂團水準,已逐漸追上歐美傳統管樂強國。

跨海推動台灣管樂的發展

因為在日本有如此成功的經驗,秋山先生近年來一直努力將此套經驗以及作法,推廣到亞洲各國,尤其是臺灣。1985年秋山第一次訪台,其後至今的25年間,秋山不時往返臺日,不僅協助創辦中華民國管樂協會,更於2008年首肯擔任臺灣管樂團之音樂總監。2010年五月與臺灣管樂團演出之「羅馬之松」音樂會,為2000年秋山先生自新力管樂團(Sony Concert Band)退休後的第一場全場音樂會,時年八十一。

管樂音樂曲目相當廣,除了為管樂團所譜之作品外,亦有相當數量之曲目是改編自管弦樂曲。但提到許多管樂團喜愛演出改編的經典古典音樂曲目,秋山先生認為,無論管樂團演的再好,都無法重現原本管弦樂版本之細節。其實,一些古典音樂著名作曲家也譜有相當動聽的管樂作品,如白遼士(Hector Berlioz, 1803~1869)《凱旋與葬禮交響曲 Symphonie Funèbre et Triomphale》、施米特(Florent Schmitt, 1870~1958)《酒神 Dionysiaques, Op. 62》、德沃札克(Antonín Dvořák, 1841~1904)《管樂小夜曲 Serenade for Wind Instruments, Op.44》等。因此,與其演奏改編樂曲,秋山先生更希望能將少為人知的管樂曲目介紹給聽眾,以今年十一月與臺灣管樂團再度合作之「俄羅斯之夜」音樂會為例,秋山安排整場俄羅斯作曲家之作品。「臺灣的管樂愛樂者,大概沒什麼機會聽到俄羅斯作曲家寫的管樂作品吧!」秋山先生笑著說。

事實上,製作一系列音樂會,依序演出各個年代管樂作品,是秋山先生未竟之夢想。還有其他想做的嗎?「還有好多啊!」秋山閃著興奮的眼神說:「香港目前的管樂發展…韓國也是類似狀況…」滔滔不絕,讓人不禁佩服,這位長者已為亞洲管樂奮鬥六十餘年,但熱血仍似當初,絲毫不減!

(文 / 林靜蓉;攝影 / 沈宇昀)
※更多採訪時的照片在這邊:http://taiwanwind.pixnet.net/album/set/16319304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灣管樂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